上億年輕人被“這些”影響!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4日 閱讀:
作為新一代年輕人的90、95后甚至00后,在他們身上總能看到“品牌之風”,從穿著到打扮,無不透露著一種“我很貴”的感覺。LV、香奈兒、古馳這些奢侈品,對這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包括在校學生都是一種比較高價的消費品,可是盡管這些消耗品價格昂貴,但都穿上了一些年輕人的身,甚至成為常態。
很多人都感嘆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真精致,過得很體面。2019年最大的電商節雙十一,天貓淘寶銷售訂單金額達到了2684億元,購物電商平臺的新用戶也以持續增長的數據不斷增加,消費群體種類越來越多,用戶類型越來越廣,馬云認為,中國有13億人的市場,中國的消費市場是巨大的,潛力也是無限的。
但其實盡管消費能力高,但是負債能力也高,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我國未償逾期信用卡規模達到906億元。2010年,這個數字是76.86億。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它增長了10倍多。如今,很多人已經離不開信用卡,甚至很多人,一個人辦了7、8張信用卡,每個月都要記住每張卡的還款日期分別還款。
現實生活中很多年輕人發了工資之后并不是把錢存起來,也不是消費,而是先把平臺的欠款還完,但是每當按時還完各大平臺的欠款后,發現自己的工資已所剩無幾,于是為了生活,又會去重新借款。周而復始,還款壓力越來越大,自己的收入已經不足以按時還貸,只能用卡養卡,成為卡奴。
此外,支付寶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初,支付寶在中國的用戶數量已超過10億,其中超過90%的用戶使用過螞花唄、借唄等3種以上的螞蟻金融服務。在花唄、借唄等服務用戶中,90后占60%。與此同時,螞蟻金服發布的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平均每月儲蓄金額只有1400元左右。然而,這只是一個平均值。許多90年代出生的人每月儲蓄甚至為負數。
如今的90后一代,月均存款1400元,月均債務12萬元,債務堆積如山。按照國內目前6917元的月平均工資計算,90后群體的負債已經達到了月收入的18.5倍,顯然已經遠遠超過了自身的償還能力。如此糟糕的統計數據讓我們不禁要問:90后這一代到底怎么了?是什么毀了他們?他們的錢都去哪兒了?
第一:抵押貸款
首先是抵押貸款。據統計,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房地產約占總資產的78%。中國房地產價值約65萬億美元,遠遠超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總和。2018年個人住房貸款總額24.9億元,比10年前的3.5萬億元增加21.4萬億元。受高房價的影響,許多年輕人被迫成為房奴,債臺高筑。大多數年輕人剛開始工作,一點積蓄都沒有。
房價如此之高,家庭不得不掏腰包付首付,最后貸款幾十年。有的人甚至因為買不起房子,
不買房、不戀愛、不結婚。因為高房價正在“榨干”年輕人以及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的血汗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不能為了一套房子犧牲血肉至親一輩子的幸福,高房價讓愛情變得功利,高房價讓結婚的成本越來越高昂,丈母娘“有房財嫁女”的新標準下,很多年輕人有心無力。
第二:超前消費
此外,未來90后的一些債務是由過度消費造成的。90年后的一代人衣食無憂,沒有老一輩那么保守。他們對消費更加開放。他們不愁吃喝,更關心新時代“吃喝玩樂”的消費理念。為了滿足90年代人們的消費需求,他們大膽地選擇了超支。有報道稱,30%以上的在校生使用大平臺的網貸(支付寶花、京東白條等)進行資金周轉。
5%的學生正在使用其他小平臺的網貸服務。這些借款方式大多數是分秒審核,借的錢也是立馬到賬,使得很多人沒辦法準確地評估自己真正的經濟實力從而過度消費直至無法承受。
京東、螞蟻花唄、螞蟻借貸、小額信貸、信用卡滋養了他們的過度消費,而這些消費往往最后令自己痛苦不堪。
第三:扭曲的消費觀
現在很多年輕人購物時都有攀比心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享受??吹缴磉叺呐笥奄I一些產品,自己也不能比別人差。此外,一些商家還會推出很多促銷活動,甚至專門針對年輕人的促銷活動來吸引消費者,吸引他們消費。這些活動看似有利。
這樣的過度消費生活能支撐多久,當生活中出現突然而來的意外,失業,生病,你沒有一點點存款去應付任何一件小意外,打腫臉充胖子,朋友圈的曬出的照片是用的僅有一塊整潔的布擺出來的精修圖,曬出的牛排紅酒需要吃一個月的方便面。欲望,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本能。
但是不斷地過度放縱自己所謂的物質欲望,這種放縱是在無限消耗自己。事實上,對許多年輕人來說,這樣的消費水平實在難以承受。由于消費扭曲,年輕人債務堆積。負債并不可怕,因為現在中國負債的人很多,但是要合理負債,過渡的透支消費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庭都不是好事,當負債已經遠遠超過了你的收入水平,那么你就要警惕了,因為它可能會拖垮你的一生。
凡注明 “我愛卡”來源的作品,媒體和個人進行全部或者部分轉載,請注明出處(我愛卡)。
非“我愛卡”來源的作品,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我愛卡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